借助桑斯坦们的术语和分析框架,不妨把上述机制表述为算法助推 [36]。
它的运作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通过官方的司法解释将个别重要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效力法源,再以之解决个案中的法律适用难题,这种方式不常见且成本较高。在讨论二者关系时,应避免走入一个极端,即过度融合司法与道德,甚至以道德支配甚至不当地绑架司法。
来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认知法源的特殊意义在于,通过门槛限定阻拦人们任意地将一些规范素材当作认知法源,认知法源虽然是一种非严格意义上的法源,但在个案选择裁判理由时能优先考虑,并且在解决效力法源缺位的问题上,认知法源可便捷地实现向效力法源的转变,或者与效力法源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它认为社会一般道德虽然重要,但考虑到裁判中能够作为裁判根据援用的规范自身的特殊性,它只能扮演裁判理由的角色,在正式法源不充足或缺失时,可发挥一种辅助性或补充性的角色,这集中表现在裁判运用社会道德释法说理。融入法律中的一些价值宣扬型的道德条款尚且不具备法律原则的地位,其它一般的社会道德更无法像法律原则那样被直接适用。也就是说,法官运用它们是为了‘依法之外的说理,是为了增强判决的说服力和社会效果。
裁判根据指向裁判如何从法律中推导出来,裁判理由用以解决裁判结论何以站得住脚、合理、能够被接受。通常二者是相互分离的,有时一个规范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范。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发挥好重点政法院校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提升法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进入专题: 法学教育 法学理论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法学理论研究,深入学习把握党领导法治建设的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教育引导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努力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适应区域法治人才需求为根本,调整优化法学院校区域布局,统筹全国法学学科专业设置和学位授权点设置,推进法学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错误观点。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好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司法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委员会作用,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优化人员组成,提高法学教育指导管理水平。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通过抓好核心教材、编好主干教材、开发新形态教材等,构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体系。
建立法治工作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等接收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制度,探索法学专业学生担任实习法官检察官助理,积极拓宽法学专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渠道。《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全文如下。更新完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推进法学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完善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加强中央依法治国办对法学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工作的指导。
坚持党对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央依法治国委加强统筹规划,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会同有关法治工作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中国法学会要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引领职能,吸引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更好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十六)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伟力、真理伟力、实践伟力。
坚持遵循法学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分类建设和管理法学院校。探索建立全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资源信息网络平台,推进资源整合,实现系统集成、资源互联共享。法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党组织要履行好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切实将推进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更新职业教育法律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十四)强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研究。各级党委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任务落地落实。
统筹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积极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法治保障研究,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大国外交等重点领域法治实践研究,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法律制度供给研究。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加强纪检监察学、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研究,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概念、观点、理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法学学科发展。
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自觉强化党的领导意识,健全党领导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全过程各方面。立足中国实际,推进法理学、法律史等基础学科以及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更新学科内涵,更好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突出政治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法学根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研究。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充分发挥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作用。为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合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服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积极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做好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史特别是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的研究,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加强法学对外交流,通过开展双边多边合作研究、共同举办学术论坛、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拓展对外交流领域和渠道。完善法学教育准入制度,健全法学相关学科专业办学质量预警机制,对办学条件不足、师资水平持续低下、教育质量较差的院校畅通有序退出机制。
推动项目管理从重数量、重过程向重质量、重结果转变,实行绩效分类评价,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完善将报刊理论文章、教学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报告等纳入学术成果机制,把参与法治实践、咨政建言等纳入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考核评价工作科学性。四、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 (九)优化法学学科体系。
完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构建自主设置与引导设置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行责任内阁制,作为当然掌握实权的内阁大臣的自己就可以对皇帝构成制约。[34] 为该书作序的另一位传教士与张之洞熟识,他钦佩张之洞的人品、见识、学问和才干,对其永不懈怠的工作作风、一心救中国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更是赞赏有加。